《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在业内引起了刷屏的效果,虽然看着有点突然,但考虑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建设摆上头等议事日程,各方发力快速拉动经济复苏的各种传闻下,也属于基本正常,这在环境领域应该算是反应非常之快了。但中央政府的文件一般都比较笼统,常规动作下应该有具体的实施指导意见,但考虑到各个领域很快都会出台各种各样的大干快上为核心的文件,不同的部门之间也需要协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目前就做一点功课,看看有那几个点是相对清晰的。 一、疫情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基建”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背景。上周关于“新基建”迅速成为一个热词。在应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大规模刺激经济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基建,这是一般人都能想到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行为。基建有助于通过产业链传导稳定大多数行业,稳定就业,带动一轮经济的止跌上扬,从而强化民众信心,对于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在估计之中,因为大规模拉动经济,而且是在短期内,结合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这是一个快速见效的几乎唯一的手段。 这次的特点除了基建本身以为,关键是个新字。因为考虑到上一次4万亿的过程以及对后续经济产生的一些不利后果,比如延缓了淘汰落后产能,延迟了供给侧变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等。所以这次用基建来拉动经济一定不会完全重蹈覆辙,再次集中在铁公基上,所以特别强调了一个新字。大家来看我们这次疫情,给政府和百姓帮了最大忙的基础设施是什么?毫无疑问应该是互联网,是领先于世界的信息化水平。更着眼于美国对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的打压和封锁,信息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新的基础设施。所以大家一致的公认,这次的新基建会以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医疗防护、战略物资储备、大规模数据中心等等为主展开,当然也会包括一些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轨道交通,新能源设施等等,但这不会是本次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二、民营经济被再次确认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经济上大的动作,大家还要注意一些新词,比如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会受到优先的对待和倾斜。还有就是随着各个地方政府大胆但小心的尝试各种税费减免,这一举动将会脱离疫情的背景而成为新一轮刺激经济的另一个核心手段,喊了几年的对民营企业的放水养鱼,这一次可能会触动政府真正下决心,因为从复工的这一轮看过来,民营经济还是在国家的整体经济构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这个角色的关注可能会某种程度上适当冲减过去强调做大国企的做法,使得民营企业获得一个阶段的相对宽松发展环境。 对民营企业来说还有一个期待点,就是会不会开放一些领域,让民企成为可以投资和从事的领域。民间资本的投资效率大大强于财政的投资效率,这个是常识,一个国家只有民间投资活跃,经济才会持续性的稳定的向前发展。过去凡是放开竞争限制,允许民营企业完全参与的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反之就发展不那么如意,甚至是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局面,比如家电和汽车领域对比就是如此。但都有那些领域可以放开对民营企业的准入,实现中性竞争,目前还无法确定节奏和速度,但大方向应该是积极的。 目前,六省一市出台了合计高达25万亿的投资规划,而且这六省一市还不是最发达的省份,可以想象最终的投资盘子会多么的巨大。在已经出台的这25万亿的投资规划盘子中,环保的投资规模并没有出现令同行太大的惊喜,基本的比例都在10%以内,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本轮的新基建的核心是拉动经济,那么拉动经济的核心除了对人、财、物的大规模需求外,对后续经济的带动发展应该会给予特别的评估。 环保,尤其是盘子很大的自然水体,生态的治理和修复更大的是取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并不是排在首位,这个和投资5G的对后续产业和经济的带动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新基建在环境上的投资大家不用给予多度的期盼和希望,我个人认为环境的投入的结构性调整应该是大家关注的核心。 三、关于《意见》研读后对各个领域的几点感悟 意见再次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角色,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这是明显的中国特色的中国政府工作机制的分工;同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这可能隐含着财权和事权的合理调整和分担(也许会加大中央的投资力度);对于完成目标的考核再次强调,从这次疫情后期可以看出,对主管责任领导的业绩督查以后会得到强化和常态化。这明确了领导责任的分工和考核,在中国领导重视了,事情就好办了,相信中央也深知这一点。 在主要目标中提出了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这说明体系性的分工和责任划分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其中还有一条是,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到了多元和互动,是否是对去年以来大规模国进民退有了警觉和意识,只能是猜测,希望如此。 在治理端,提出了几条。估计会强推排污许可证制度,适度弱化环评;强化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其实这一条不是新鲜的,过去清洁生产就是这个基本意思和内容,推了几十年也进展不大,因为企业看不长远,缺乏信心,就不可能投资对工艺和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这一点其实就是技术进步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个人认为,接下来对于生产企业的合规化管理是工业污染管理与治理的核心,力度会变得比较平稳,工业绿色化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政策和信心支撑,这牵扯到的方面比较多,是个长久之计,目前还不用过度解读;还有一条是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这基本意思就是环保治理供给侧要升级,也解决问题,不是给表演给政府看热闹,要有结果,这一点参照疫情,对官员在环保上投资的结果问责会加强,对于掌握真正环保好技术和好服务的企业会是一个好声音;还有一条是公开环境治理信息,这一条关键看政府怎么执行吧,企业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但是需要技术和方法的支撑。 在接下来一轮的环保投资中,如果说结构有所调整,那么有两点大家是闭着眼也可以猜到了,一是数字化的大规模铺开,建立信息的抓取和传递网络,强化对环境质量和过程的实时监督,对政府要做到看的到、看的清楚、看的及时。对于企业的过程要适度透明,数据要准,要新。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要强调智慧化的后台处理能力,不能简单的都是人来看数,理解数,分析数,再做处理,要用智慧化的方法逐渐地代替人为的一些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管理人员数量不大规模增加的前提下,实时监控和处理环境的过程、应急和改善,单独靠人再怎么努力可能都是做不到的。 还有一个就是固废、特别是医废的管理和处置。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的医废都是采用的应急式的处理技术,根本不是最佳处理技术;在医废的管理上,尤其在医废和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上还存在非常大的欠缺,这些都会在今后一年的时间内形成大量的项目、咨询和规划设计。而且以医废为代表的处理技术是目前国内环保领域处理技术中的高点,国内的技术还没有完成突破,即使技术有了,我们的材料和配套可能也跟不上,谁要是在这个方面形成突破,那谁就会站在一个很高的利益点上,形成一个阶段的高速扩张和丰厚回报,令人高兴的是,这个点的突破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环境总裁班的同学。 水的领域,我个人建立关注几个大的方向:现有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治理设施智慧化改造;管网的升级改造和围绕管网的一整套服务体系;水的生态化修复和监督,以成为为单位会出现城市水生态管家和城市水生态运营管理平台;还有就是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 大气依然是一个矛盾纠结的领域,以疫情期间北京严重雾霾为代表,形成了对以往管控和治理的强烈质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6年可以说我们对大气污染的治理的投入最集中,最倾斜,但北京在特殊时期的表现让人们发现依然任重道远,相信中央政府也会关注此事,因为雾霾还是一个特别显性的环境现象,花了这么多钱,原因解释不太清,效果不太明,这个谁脸上都挂不住。 这是个讨论,一定是讨论,希望大家表达不同的意见和需求,让我们一起把脉号的更准点。 四、从经济视角研判环境市场发展 我觉得我们必须清晰地理解我们所从事的环境产业在我们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下的定位,这个和西方国家是不同的。我觉得过去一年的上市民营企业的大逃亡就和自身的幻觉有一定的关系。环境在中国一定是个支撑,不是主战场,不可能不顾其他去特别优先发展,环境市场一定要从起码是经济的支撑和保驾护航的角度去理解和判断,要时刻关注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来考虑。环境的收益和基于市场的市场化的投资回报的预期是有距离的,不可能和互联网是一个规律。如果赶上一轮经济的调整,资本游戏的做法就会有风险,民营企业经不起短贷长投的,没有那个实力,根本和国企不在一个频道上做事,如果再加上所有制的不中性,那么就会难免出现跌宕和颠簸。 五、抓住“新基建”机遇,突破技术困境,迎战环境产业发展新方向 那么,现在千亿规模的新基建来了,我给大家贴了新基建的内容,所以大家不用太过兴奋,环保不在新基建的基本盘子里,但肯定会有银根的放送,会有一大批项目的上马,这个也是同样没有悬念的。我其实想和大家讨论的是,在这样一个新基建拉动,减税,开放一定的准入,呼唤民企回归的阶段性背景下,我们环保企业的机会是什么?我们怎么做?如何能利用到政策的红利,获得企业的进步和实力的增强。当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主业所在,不会有同样的考虑和同样的做法,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可以深度思考的点。 我试着举例和大家讨论一下。在当前的基本背景下,国企做大盘子,民企做技术,这是一个确认的基本分工,这个分工是我们社会背景下自然就会形成的,那么民企如何把技术做好,把工打好,不至于被大浪淘沙,或许还有一定的发展,这一点企业领导人们必须未雨绸缪,不要再得过且过了。放松和宽松是一个机会,竞争度也可能会适度有所宽松,民企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要抓紧这个机会迅速打磨自己的“手艺”,向新环境产业过度,只顾眼前的做法一定会再次放过机会而导致未来的竞争再次陷入血浪滚滚之中。过度到新环境产业,那么就要厘清新是什么?新在什么地方。这就和我们理解新基建是一个道理。如何识别新,我提几点供大家讨论分析。一个是数字化,这个话题再讨论都不过分,这次疫情大家发现是不是有些渠道你以后会成为常态或者成为依赖?远程的会议、视频技术指导、远程服务会不会被甲方接受,很有可能吧;数字化带动下的自动化会不会比以往以更快的速度渗透到环境产业里面来?有悬念么?应该没有。数字化转型不是说让大家都去干物联网、去干大数据、就好像不是让大家都去开发一个钉钉、干个盒马生鲜一样。数字化转型是让大家把这类的数字化思维和已有的数字化产品嫁接应用到你的工程、设备、服务中来,建立起用数字化改善服务能力的常态和思维模式,看看新基建的名单就会知道,这次疫情给政府带来的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依赖会让政府狠下决心着力在这个方向布局!! 还有一个新方向就是环境疑难问题解决所依赖的高技术和新技术。一般的技术在国内已经都你有我也有了,尽管优劣有别,但因为专业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鱼龙混杂,但从这次疫情的处理过程和昨天的“意见”中我们会发现,问责!负责!会成为被强化的管理要点。就是说假冒伪劣会给领导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好东西,那怕是贵一些以后也会有市场的,多花点钱领导不怕,但领导怕花了钱事情给办的说不过去,那就麻烦了。所以这里面有两个机会 ,一个是真的高技术,一个是真的能把技术做好,高技术会是头啖汤,利润丰厚,好技术会保证你饭碗的稳定和可持续,这里我们不谈论什么是高技术,什么算好技术,这是个大课堂和大话题,我们再另行谈论,这个不要寄希望于谁告诉你,谁把这个送到你手上,这样的好事不多的,所以你要参与, 你要寻找,你要利用这一波机会跳跃一下 。我个人认为新环境产业里面这两个特别重要。 还有就是我们过去做的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也会有机会,这个在各个分支领域当中都有,大气,水,固废,监测等等都有。 高技术、好技术、新技术会拿下高端、弥补短板,升级效率。接下来一段时间,对工业污染治理可能不会过分强调,毕竟民生要优先,但基本合规是必须的。说实话,我们的工业污染治理的底子还是很差的,有大批的应付工程和应对工程,我们应该,估计政府也会把这些害群之马给挑选出来,因为他们的存在会让政府花费很大的投资来治理他们的后遗症,所以监测应该是个不容置疑的好机会。我在课堂和上说过,在我们官场的治理特征下,厘清政府的责任是个特别刚性的需求,看看疫情大家就能明白我说什么了,我觉得这个真的是个千亿级别的所在,当然需求不是一起喷发的,我们的各种监测基本都可以重新再做一遍,就会发现我们的环保投资干了多少无效的傻事。 接下来的N多年,政府还是会在科技进步上给予很好的关注和投入的,看看华为的遭遇就知道了。所以在我们的科研体系内是有一大批机会的,而且我们的科研体系一直也强调企业参与的,以后这一点还会强化。最近国家突然改变了对科研高校人员的绩效评估方式,唯SCI不再是重点,还是会强调科研为经济为民生服务,而不是光写写文章就可以,大家要注重这一点,这是可以申请国家的钱为自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特色和领先之处,我在我们同学中看到了非常好的例子,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小钱,一个企业拿到千万级别的不是什么新闻,我们的同学都已经做到了!! 中国有中国特色的正当机会,正当机会 ! 利用这波机会,制定合适的计划和策略,给企业一个好的发展机遇,这个不是完全由国家造成的,这是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努力的。蒙混过关,得过且过,吹牛喝酒,那些个时代真的是过去了,过去了! 这需要企业负责人,不要等着机会砸自己,要把过去搞关系、喝大酒的劲头和努力拿出来,打造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了当下的机会,也为了明天的跟多的机会 。 以上随手给大家写的,还有很多的想法和策略没有办法用文字在所有同学的面前展开,有些话,有些建议是针对部分同学的,有些点子也是适合部分同学的,这里没有统一的路径,需要大家共同的思考,合作,借鉴,就像我在产业大会上说的,新时代我们要换一种勤奋的方式了。 大家有什么需求和建议,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尽可能拍砖,这样也丰富我个人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