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海水淡化逐渐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我国也在积极推动海水淡化行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的政策情况、行业规模、项目建成分布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为我国海水淡化行业带来了春风,在政策的不断扶持下,我国海水淡化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万吨级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行业发展前景十分良好。 政策强力推动 海水淡化行业迈入快速发展期 国家海洋局在2007年颁布《海水利用专项规划》首次正式提及了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的整体规划情况,这也为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的早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之后的几年中发改委、科技部、海洋局等国家相关部门陆续颁布各项政策引导海水淡化行业的进步,这些政策的颁布推动了海水淡化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在2016年底发改委和海洋局联合发布的《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又将海水淡化行业送向了风口。 国家规划在“十三五”末海水淡化总规模在220万吨/日以上,较2015年末增长113.59%,这一规划的出台也加速了环保及能源企业对海水淡化的布局。 同时地方政府受限于用水总量的考核与环保监管趋严,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目前天津、河北、浙江等工业大省的海水淡化工程规划总和已经超过“十三五”规划的海水淡化规模总和,海水淡化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利益高度一致,行业迈入快速发展期。 近年来,政策强力推动及资金的不断涌入,海水淡化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07年我国海水淡化规模仅为18.56万吨/日,2017年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到达118.91万吨/日,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6个,其中海水淡化能力在1万吨/日以上的工程有45个,海水淡化规模在10万吨/日以上有5个,主要集中在天津和山东两地,这些工程也占据了我国海水淡化规模的较大份额。 目前我国建设的海水淡化项目以1万吨/日以上规模的为主,因大型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近年内海水淡化总体规模增速放缓,但是随着大型项目的逐渐建成投产,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的总体规模将会迎来跨越性发展。 我国海水淡化以工业用水为主 主要分布于沿海9省 我国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沿海城市,目前我国有9个省市建设有海水淡化工程,包括天津、山东、浙江、河北、辽宁、广东、福建、江苏、海南,其中天津海水淡化规模最大为31.72万吨/日。 从海水淡化项目区域来看,北方城市以工业用水为主,主要应用在钢铁、电力等高耗水行业,建设项目以万吨级为主。南方城市则主要以民用生活用水为主,建设项目多分布于海岛地区,规模以千吨级和百吨级为主,南方地区海水淡化呈现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的格局。 从海水淡化的终端应用来看,主要分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两类,其中工业用水占比较大。 截至2017年底,我国海水淡化用于工业生产的规模为79.14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66.56%。海水单淡化用于居民生活的规模为39.37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33.11%;其他海水淡化用途主要是绿化用水等,这一部分占比较小。 在工业用水中以电力、钢铁、石化、化工行业为主,其中火电企业应用占比较大,占据了我国海水淡化总规模的31.58%。随着政策对于工业用水的不断趋紧及工业生产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未来我国工业用水在海水淡化中的占比将持续上升,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数量将不断增加。 从海水淡化工艺选择方向来看,目前我国采用的海水淡化工艺有反渗透法、低温多效法、多级闪蒸法及电渗析法,其中以反渗透法和低温多效法为主,两者海水淡化规模占到整体规模的99.47%。 截至2017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技术的工程117个,工程规模81.36万吨/日,占全国总工程规模的68.43%;应用低温多效技术的工程16个,工程规模36.92万吨/日,占全国总工程规模的31.04%。 由于反渗透法在海水淡化效率及工程成本上占有较大优势,未来我国新建设的海水淡化项目将以发渗透法为主,其占比将会持续上升。
结语 近年来随着淡水资源的不断紧缺,海水淡化逐渐成为新的解决途径。 我国高度重视海水淡化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颁布多项与海水淡化行业相关的政策,其中发改委和海洋局联合发布的《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为我国海水淡化行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行业规模稳步增长,截止2017年底,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到达118.91万吨/日,随着万吨级以上的大型项目不断建成投产,我国海水淡化行业规模将迎来跨越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