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以海之富补水之缺 海淡产业劲风呼啸市场

     发布时间:2018-08-28 

对着海洋要资源,海水就是不可多得的一种。随着技术的不断破壁,海水淡化已经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淡水资源。千亿级产业雏形已现,多维度的降本提质探索为海水淡化勾勒着“蓝”途似锦。

    全球权威科学期刊杂志Science述评,3D打印膜技术与海水淡化的结合有望带来新的产业变革。这意味着,海水淡化似乎又收获了一项新技术的鼎力相助——3D打印,那么该产业是否能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势头下完成华丽转身呢?

    业内认为,海水淡化技术的普及,也许目前正遭遇着成本难关,回报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但是,全球对于水资源的诉求,以及水资源本身分布不均的特性,淡水资源占比小之又小的事实,水污染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诸如此类缘由让海水淡化热度居高不下。

    向海洋“要水”,除了最初采用的蒸馏法,目前已经延伸出了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多样化方式。不过近年来,海水淡化的“膜”法历程和相关技术的后来者居上态势席卷了整个市场。就如一开始所言的3D打印膜,也主要是以3D打印技术为支点,撬动膜技术的另类突破。

    膜材料,几乎成为了海水淡化领域无往不胜的利器,而各种研究和创新也如繁花般竞相盛开。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只是其一,不久前耶鲁大学还公开了,用石墨烯开发出了新型抗菌渗透膜的消息,我国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利用等离子体和纳米技术创造了新的光热转换过程。

    凡此种种皆证明,海水淡化正在塑造一个理论上的巨人形象,所欠缺的或许只是时间。而至于,海水淡化什么时候能成为应用领域的巨人,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是漫长的,商业化进程已经看到了不断积累经验的深度回馈。

    很多人会问,海水淡化前期投入这么费,后期收益究竟能有多少呢?整个市场都叫嚣着从长远谋划,那其空间真如预测那般能踏入千亿级吗?公开数据显示,海水淡化产业供养了世界上近2亿人口,海水淡化装置销量以每年30%到40%的速度急剧上升。

    就说我国,海水淡化行业仅设备销售市场就看到了每年数百亿的交易体量。而且,淡化水的用途正在向工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扩展,如果其供应成本能进一步靠拢普通供水,可以想见海水淡化行业产能和产值将获得多大提升。

    就目前而言,从预处理到脱盐,从杀菌到过滤,从有机物去除到能量回收,将这些性能聚于一体的海水淡化设备成本确实不算低。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短期内不能由此着手,那么节能降耗就会成为关键。

    是以,海水淡化迎来了供能的清洁能源模式,譬如利用风能、水能、光能、核能之流。为海水淡化设备内置风光互补系统,在风能和光照资源丰富的区域尤为适用,不失为节能降本的良策。

    同时,核能海水淡化源于核动力工厂与海水淡化工艺的结合,供电供热同步。据说,配套工程已经被证明能够大规模淡化海水,开发条件成熟,经济性更佳,具备足够的开发潜力。足见,“清洁能源+海水淡化”的模式或将是推广的催化剂。

    市场的一片叫好声以及海水淡化带来的无限可能性,让投资者心动,也让布局者加快落子。例如水处理行业的龙头企业碧水源,早在2014年就携手青岛水务合建海水淡化及膜生产研发基地,其掌握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多项超滤膜反渗透膜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优势显著。

    再如巴安水务,2017年因业务需求还在上海总部正式成立了海水淡化设计研究院。截至目前,巴安水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超过500个项目,几个月前才刚刚中标哈萨克斯坦1亿美元的海水淡化建厂项目。

    呼之,利之;为之,善之。治理水污染为保护,发展海水淡化为开源,解决全世界缺水难题,自然需要双管齐下。


上一条】 【返回列表】 【下一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西路50号 邮编:310012 电话:0571-88935408
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 中国膜工业协会海水及苦咸水淡化膜分会
浙ICP备00000001号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