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概览】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高度污染,治理污染的环境产业却又高度发达,从逻辑上并不成立。在这个悖论之下,行业会出现非常多的不合理现象。”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环保投入,最大考虑的是安全与成本,而非最终效果,因此,这无法鼓励真正注重治理结果、舍得进行投入的民营企业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也催生了低质量、低价格的无效竞争。” “低价投标的搅局者对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市政环保服务有成熟的支付模式:将成本转嫁给居民,但工业企业只能将成本转化为更高的价格,这意味着谁先做环保,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负累”。” 拥有世界最大环境保护市场的中国,为何一直没有出现一家世界级的环保企业?这个问题不仅在困扰着投资者,也困扰着所有想在这个行业中做出些成绩的企业家们。 在国内,更有大量的上市公司进行跨界并购,将主营业务变成环保,还有一系列的国有企业,包括“中字头”大型集团、各省的钢铁集团,都卯足了力气要钻进环保行业。 新玩家不断加入的同时,国内很多企业也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国际上只要有想买的东西,首先想的就是中国有没有买家”,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英才》记者。 环保行业在利润增长、规模扩大的同时,仍面临诸多问题。治理成效是否显著?工程质量是否有保证?市场竞争是否公平、法制?环境监管是否合理、有效?这些都是横桓在行业发展快车道上,无法回避的难题。 环保企业的无奈 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曾经问资本界的朋友,为什么这么多钱都试图涌进环保企业?而得到的回答很简单: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环保更有投资价值。 在资本的推动下,环保行业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产业的过热,会给其自身发展带来一些新的现象和模式,当然有好也有坏。 好的是,环保行业商业模式获得创新,产业链延伸扩大。如原来的污水处理行业,现在可能要同时去负责管网的运营,靠管、网一体化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原来的垃圾发电行业,现在要同时将清运、转运都纳入体系,客观上做大了整个行业的蛋糕,要求企业更具综合能力。 另外,从传统的BOT(建设-运营-转交)向PPP(公共部门与企业合营)模式的转变,也让各级政府比以前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建设中来。 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 但行业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赵笠钧表示,环境治理本身是成本的一部分,施治方投入的意愿并不强。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产业结构高度污染,治理污染的环境产业却又高度发达,从逻辑上并不成立。在这个悖论之下,行业会出现非常多的不合理现象。 被环保行业广为诟病的税务总局“78号文”,要求对污水、垃圾、污泥处置劳务和再生水征收增值税,这意味着上述领域免增值税的好时光终结。 “对高污染行业结构性增税、用税收优惠来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才是正常的,但是这个文件与促进环保的大方向并不一致”。赵笠钧认为,显然这会降低全行业的利润水平。 另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环保投入,最大考虑的是安全与成本,而非最终效果,因此,这无法鼓励真正注重治理结果、舍得进行投入的民营企业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也催生了低质量、低价格的无效竞争。 赵笠钧很无奈:“在价格与质量的选择中,牺牲质量而选择价格,不仅让企业变得无利可图,也并不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原则。” 低价投机的伤害 对于水处理行业的外企来说,面对大量本土企业的切入和竞争,是无法避免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十分坦然。 他对《英才》记者表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是世界工厂。因此原则上中国的水处理市场是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第一。 从市场空间来看,中国的水处理仍具备非常大的空间。但现在行业面临了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很多行业的新晋企业,用超常规的低价,来抢占原有的市场份额,这让威立雅等行业老兵“很受伤”。 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 另外,中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很多大型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利润支撑点,大多数行业并不具备这样的盈利能力,但环保却还大有可为,因此很多企业进军环保行业,却对业务成本构成不熟悉,因此敢于以超低报价争抢项目。 “虽然新进者对于发展业务的急迫性可以理解,但是这种行为对于行业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对行业健康不利,对切实完成治污任务也有很大的影响。” 黄晓军希望,有关的部门能够认清低价投标的危害,以更加理性的态度促使水处理行业、乃至整个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负激励”制度 科达洁能原本是一家从事陶瓷设备业务的企业,为了培育新的盈利空间,在10年前参与进环保产业中来。 科达洁能董事长边程曾对《英才》记者表示,虽然资本方面已经太热,但环保的产业投资机会还有不少。科达洁能主要从事的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所谓的“空间”,并不意味着唾手可得。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极其庞大的工业废气排放市场仍然没有被有效激活。 科达洁能董事长边程 根据边程的观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面向工厂、做工业废物处理的企业,发展速度并不快,而面向市政的环保企业,则已经历了多年快速的发展。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市政环保服务有成熟的支付模式:将成本转嫁给居民,但工业企业只能将成本转化为更高的价格,这意味着谁先做环保,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负累”。 在这种情况下,自愿选择进行环保投入的企业少之又少,环保企业的市场自然就成为了无米之炊。 企业原本是自己排放天经地义的买单者,但相反,现行政策更多去奖励进行环保投入的企业,而不是去处罚漠视环保的企业,这种政策设定,几乎完全无法对破坏环境起到任何的震慑作用。 边程表示,在非市政环保领域,更需要“负激励”制度,也就是撤掉现行的这种“谁环保奖励谁的”的“正激励”制度,转变为处罚不投入环保的企业。
|